养殖总投入里有很多项目是固定成本,比如猪舍折旧、生产人员的基本工资以及后台支持部门的运转成本。就一批次养殖而言,需要投入仔猪成本、饲料消耗、药品疫苗消耗、人工成本、猪舍设备设施折旧、水电能源消耗、物料消耗等费用。
因此,想要降低养殖成本,就需要把做大分母“把猪养活”,做小分子“提效降耗”。
如何做大分母—“把猪养活”
猪在养殖的各个环节都有一定死亡率,从配种、妊娠、哺乳、保育到育肥,死亡淘汰率(死淘率)的高低决定了养猪的成败。若一头猪在饲养过程中死亡,那么它消耗过的饲料、药品、水电等成本就由剩下的活猪来分摊,每头活猪的成本就会上升。因此,在死淘这件事上,越到后期越损失不起。
与死淘率相关的生产指标中最著名的一个是PSY,中文全称叫作“每头母猪每年能提供的断奶仔猪数”。这是考察仔猪成本(投苗成本)最重要的指标。
PSY指标直接影响仔猪成本。母猪从选留为能繁母猪开始,之前的投苗、饲料等成本全部结转为母猪的入账成本,此后再消耗的饲料、物料、人工、猪舍折旧、母猪折旧等成本全部按批次由其生产的仔猪分摊。饲喂、配种、怀孕、分娩、哺乳等这一套流程下来,钱都已经花了,所以要尽可能的多活几头猪仔,这样每头仔猪的成本就降低。
因此,不仅要做到把猪养活,还要降低死淘率、做好猪群健康管理,特别是要防范疫病,防住非瘟这类烈性传染病。通过近几年各大养殖企业使用数据表明,猪场空气过滤通风一体化系统可以在防范病毒的同时提高空气质量,使猪群健康水平进一步提升,提高产仔数和猪只生长速度,提高企业经济收益。
如何做小分子——“提效降耗”
提效降耗就是减少养殖投入,包括减少饲料、药品疫苗、物料、水电能源消耗、人工成本以及单位产能的固定资产投资额。需要特别注意,降耗的根本前提是不影响饲养效果,减少投入一定要考虑对养殖效果的影响。因此,最理想的是“等效降耗”。投入减少是能力提高的体现,是靠技术升级和管理升级实现的。降耗方面可以从节省饲料、水、能源、折旧、人工、药品、物料等方面着手,提效方面从提高日增重入手。
节约空气
猪呼吸的空气虽然不要钱,但规模化养殖的猪舍通风成本并不小,其中包括电力消耗和通风设备折旧。因此合理的通风模式设计有助于节约空气,同时降低通风成本。
降低折旧
猪舍等固定资产的折旧,是降本增效的重点。猪舍技术的改进既包括对猪舍使用性能的提升,也包括猪舍造价的降低。猪舍成本的降低赖于技术进步和规模效应。
提高日增重
日增重代表生长速度,是衡量生产成绩的重要指标。提升日增重可以增加每年的生产批次,提高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,从而提高投资资本回报率。高日增重等同于高周转率。本来180天出栏的猪,160天就可以达到出栏体重,一方面摊薄了头均折旧,另一方面提高了每年的出栏批数,对固定资产和投资资本的使用效率得到提升。
例如:某养殖企业在2021年以前的育肥猪日增重大约在700-800g之间,一直难以突破这个区间。后来为了防控非瘟,猪舍安装了高效空气过滤,在防范病毒的同时也提高了空气质量,使猪群健康水平大幅提升,生长速度也随之大幅提高。现在部分猪场的日增重已经突破1000g,不仅如此,能繁母猪的健康水平也大幅提升。
合格的空气过滤系统,可以给猪群营造一个舒适安全的生活环境。良好的通风量、舒适的温湿度、降低应激反应、防止疾病传染,进而提升猪只产能。
养殖过程中的一点细节对成本的改善很小,但一个环节的失误对成本的影响是巨大的。因此,降低投入和增加产出是控制成本的关键,而要做好防疫和提高猪群健康度,是降低死淘率的关键。提升养殖技术进步和规范猪场管理,是提效降耗的关键。